第一章:钢铁长龙初入申城(1908-1949)
1908年3月5日清晨,首班有轨电车从静安寺驶往外滩,上海成为亚洲第三个拥有现代公交系统的城市。当时《申报》记载:"道旁观者如堵,多有老妪持香诵佛者"。英商上海电车公司最初开辟的6条线路,串联起租界主要区域,头等座票价相当于半斤猪肉,三等座则用铜元计价。
第二章:红色年代的公交革命(1950-1990)
上海花千坊爱上海 1955年公私合营后,上海公交系统迎来大发展。南京东路上的20路电车,因途经国际饭店、大光明电影院等标志性建筑,被誉为"城市观光专线"。老售票员王建国回忆:"八十年代早晚高峰,乘客像沙丁鱼罐头,我们得用票夹敲栏杆维持秩序。"
第三章:新时代的华丽转身(1991-2025)
上海夜生活论坛 1996年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停运时,市民自发组织"告别叮当车"活动。而今在张园丰盛里,复刻的"时空电车"成为网红打卡点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临港新片区已规划新一代智能轨道电车系统,预计2026年通车。
【专家视角】
上海花千坊龙凤 上海交通博物馆馆长李维指出:"电车不仅是交通工具,更是城市文明的温度计。从木制车厢的防滑铜条到现代车辆的残疾人专区,见证着上海公共服务理念的进化。"
(本文采访了原电车司机周德明92岁、交通史学者陈伯鸿、当代摄影师陈海汶等人士,参考《上海公用事业志》《上海老电车》等文献)